2010年10月9日 星期六

<我愛高跟鞋>巡迴映演

(12月15日更新)



台北:



1.20101013   ()19:00
 Youth Hub(忠孝東 路一段311樓)
  線上報名



2. 20101030
     ()12:40




3. 2010111
()17:30




4. 2010114
(四)20:20




5. 20101223
       ()10:20

徐州路17號台大公衛學  院     大樓二樓213教室  


  11:00~12:00 紀錄片觀賞
  12:00~12:15 取用餐點
  12:15~13:00 與導演討論



6.  20101223日  世新大學管理學院大樓
        ()19:00     4F  M406室   





花蓮:



20101218()15:20



花蓮文化局圖書館 文化電影院


桃園:



20101117()18:15
中央大學









新竹:



1. 2010128()19:00
新竹清華大學
合勤廳




2. 20101222()19:00
新竹清華大學



教育館310教室

台中:

1.20101022日 ()12:30






2.20101026日 ()16:30






雲林:



2010121()13:30
 雲林科技大學
    圖書館多媒體
 教學室






嘉義:



201012月20(一)19:00
 嘉義中正大學
    圖書館視聽中心
   多元創意教室








台南:



1. 20101015日 ()16:30
 成功大學醫學院微 免所研討室




2.20101116日 ()10:10
成功大學醫學院
成杏廳





高雄:



201012月19(日)
中山大學 
性/別工作坊



圖資大樓11F
1108室

屏東:



20101130日 ()
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系





◎導演將參加映後座談





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評論引用 華麗背後的冷酷現實 


   
紀錄片導演賀照緹的《我愛高跟鞋》(英文片名My Fancy High Heels更貼切),近日公視首播,以部分畫面過於「血腥」為由,被馬賽克處理,據說壓力來自NCC最近對公視兩部片子開罰而自我審查。為此,紀錄片工會表達關切,認為是對言論自由和創作空間的緊縮。
  先看看這部影片引發關切的「血腥」畫面:宰牛與剝高檔牛皮。片中,中國屠宰場的勞動者為了謀生,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巨大身影下,似乎無意識地每日重複著屠宰與污染的工作。鏡頭中,宰牛取皮過程之熟練的「沉靜感」,是最驚悚的片段。影片以偏低角度的固定鏡頭與長鏡頭,呈現了安靜得讓人顫慄的氛圍,顯示攝影與導演的用心與功力,為本片題旨做了精準定義。工人們每日沉浸在稀鬆平常的解牛過程,就是這全球生產鏈的若干前端「製程」被馬賽克,但地上淌流、漫溢的血,屠宰者來回踩踏著,夠說明一切了。本文不擬深入國家審查問題,而是要指出這部影片,對於年來爭議不斷的富士康事件、工人與管理者處在全球生產鏈中巨大壓力等議題,提供了絕佳視角,逼人直視:精緻商品背後令人難受的現實。

全球生產層層剝削


  這個現實是:全球生產鏈的每個環節,都繃緊著壓力、宰制與剝削。東亞國家的代工廠商,為了精準控制品質與效率,發展出東亞型嚴格規訓的工廠體制。17年前,里巷工作室曾經拍攝過《台胞》,裡頭就出現過軍事化管理。台灣幹部誇稱將台灣當兵學得的經驗「反攻大陸」,組訓「禁衛軍」,來保護管理階層的「總統府」。在《高跟鞋》這部影片,我們再度看到類似的管理體制,著實令人訝異。 

這種自以為是的軍事化管理,20年來竟一脈相傳。備受批評的「富士康模式」,可說是「軍事化管理模式」的變形與細緻化:高階電子加工業對工人的管控,表面上比傳統產業人性化,福利更豐厚,工作環境也更「潔淨」,但其實掩蓋其精微的身心控制模式。工人們被資本主義所鍛鑄的時間觀與品管體制所改造、分解、異化。而核心資本對於品牌、設計、專利、品管、價格的一路掌控,在本片開頭,紐約百老匯與第五大道交叉的熨斗大樓區穿著美麗高跟鞋的女人們的挺拔身姿,已經給了足夠的提示。

全球生產鏈,其實就是一條跨國界、穿透階級與性別、生態環境之層層剝削的連環銬。影片中,美籍韓裔設計師說:人們常以為時裝設計是個迷人行業;其實,只有5%是華麗,剩下95%是辛苦勞動。在中國的台商代工廠老闆則抱怨:買方「要你爬,你就爬。」而第一線普通工人呢?他們月薪含加班費不過一千多元人民幣,哪天能夠穿上自己手工打造的絢麗高跟鞋?說穿了,所謂的品牌精品,在耀眼奢華的背後,是一串冷酷的剝削鏈。本片討論層次,已經超出一般所謂「血汗工廠」的面向,而指向資本主義對人、動物、生態的多重剝削關係。 

值得玩味的是,高檔鞋的零售價很高,一雙可高達500、600歐元,甚至比iPad還貴。影片中台商表示,他獲得的加工費,約佔零售價的15%到20%;一般而言,製鞋業有5%到10%的毛利。 

反觀從事高科技電子產品組裝的代工廠,只能拿到售價2%到3%的毛利。這部紀錄片提醒我們思考:所謂的傳產,究竟是不是夕陽工業?是否值得廠商與政府投入更多的研發經費與獎勵政策? 

台灣廠商處在這條全球生產鏈的關鍵製造環節,如何能夠爭取合理的代工價格,使勞工獲得生活工資、享受良好的勞動環境,並且對生態環境友善的生產體制?這是《我愛高跟鞋》提供的一個積極訊息。 

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合編《秩序繽紛的年代:台灣1990-2010》 

引用自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864109/IssueID/20101006